1940年初冬,寒风刺骨,树枝在风中摇摆,山东临沂市东盘石沟村的方大娘家里,几个饥饿多日的八路军战士围坐在桌旁,正狼吞虎咽地喝着她亲手熬制的小米粥。
屋内温暖如春,柴火在土灶里噼啪作响,散发出阵阵热气,驱散了寒意。战士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虽然大娘熬的粥很清淡,但在他们看来,这已是无比珍贵的美味。
“谢谢大娘,您的粥真好喝!”战士们感激地说。
方大娘微笑着点点头,但班长却注意到她脸上的笑容有些不同,似乎藏着什么心事。班长放下碗,低头看着碗中的小米粥,突然意识到些什么,脸色微微变化。
展开剩余83%“大娘,这小米……有些不对劲啊!”
话音刚落,其他战士也都放下了碗,彼此对视,心中不禁疑惑:这粥到底有什么问题?
方兰亭,生于1898年的临沂人,20岁时嫁给了丈夫周振苍。尽管生活贫困,但夫妻俩的感情非常深厚。随着战乱加剧,方兰亭开始秘密为共产党提供帮助,担任地下交通员。然而,一次任务中,丈夫周振苍不幸被日伪军抓捕,面对敌人的酷刑,他始终没有屈服,最终英勇牺牲。
方兰亭悲痛欲绝,望着丈夫的遗像,泪水模糊了眼睛。窗外的寒风似乎也在为她的失落而哀鸣。但她知道,在这个动荡的时代,个人的痛苦已变得微不足道。她擦干眼泪,继续投身革命,因为她明白,只有革命的胜利,才能让更多像周振苍一样的人民脱离苦海。
1940年寒冬,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,日军为了切断八路军的补给线,疯狂掠夺百姓的粮食。村民们的生活困顿,方大娘的家成了八路军的一个临时驻地。每天看着战士们在与敌人搏斗后又饿又疲惫,瘦骨嶙峋,她心里十分不忍。然而家里自己也没足够的粮食,实在无力支援这些可怜的战士。
在一番焦虑后,方大娘想到了一个办法。她拿些野菜和草根煮成汤,虽然食物粗糙,营养也不够,但至少能暂时填饱战士们的肚子。看到他们狼吞虎咽地喝着那些清汤,方大娘心里满是心疼,她多希望能做出丰盛的餐食,帮助这些为国家奋战的战士们。
一天,方大娘的小女儿周庆兰哭着喊饿。方兰亭心如刀绞,但她忍住眼泪,强装镇定地说:“小兰,别哭,跟娘一起去山上挖些野菜给叔叔们做饭吃。”
母女俩走上了崎岖的山路,周庆兰时不时抽泣,而方兰亭一边安慰着她,一边寻找野菜。可是冬天已经来临,山上早被挖得干干净净,几乎没有什么食物了。方兰亭的心渐渐沉重,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绝望。但她不愿放弃,她知道无论如何,自己都必须帮助这些战士。
回家后,方兰亭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,她卖掉了一部分家里的东西,换得了一袋米。她赶紧生火,用这些米为八路军战士们熬了一锅热粥。战士们已经饿了几天,闻到香味后,一个个眼睛都亮了起来。
“真香!”战士们几乎都按捺不住,狼吞虎咽地喝起了粥。方大娘看到这一幕,心里有些宽慰,但班长却突然提出了疑问:“大娘,小兰呢?她怎么没来吃饭?”
这句话让方大娘心中一紧,她强装镇定,转移话题:“你们快喝吧,别让粥凉了。”可班长的话也引起了其他战士的注意,他们纷纷停下碗筷,关心地问:“大人们吃饱了,孩子们还饿着,怎么能这样?”
方大娘终于忍不住了,眼泪涌了出来,她哽咽着说道:“其实……家里没什么粮食了。我听说村里有人要收养孩子,就把小兰送了过去,换回了这些米,只希望你们能吃得饱一点。”
她的声音颤抖,战士们愣住了,屋内一片寂静,只有她的抽泣声回荡在空气中。片刻后,战士们纷纷跪下,向方大娘深深磕头,泣不成声地喊着:“娘啊!”
过了一会儿,班长擦干眼泪,急忙跑出去,带着首长和一群战士回来,他们用自己仅有的积蓄,去那户人家将小兰赎了回来。不到半小时,战士们带着小兰回来了,大家欢天喜地围绕着小姑娘,逗她开心。
方兰亭紧紧抱住了失而复得的女儿,泪水湿了小兰的衣服。屋里的气氛从悲伤转为欢愉,战士们围坐一起,边喝着热粥,边聊着天。那一餐虽然简单,但却格外甜美。大家都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。
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像方兰亭一样的“红嫂”遍布沂蒙山区。她们为八路军战士们付出了极大的牺牲,把自己仅有的食物给了战士们,却舍不得自己孩子吃多一口。她们对待战士们,视如己出,把这些身处困境的年轻战士当成自己的亲人。
这些“红嫂”们的无私奉献,深深地感动了八路军战士们。他们亲切地称她们为“娘”,这一声“娘”充满了感激与敬意。无数普通人的名字,虽然不起眼,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。这份坚持与牺牲,也必将永远被历史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